DEPT.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Ⅱ
规划背景:
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。党的十八大做出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”的战略决策,要求我们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走可持续发展道路。当前,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城市在人口、资源、环境和生态上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。
本项目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:一个原本被古人称赞为“锦绣山河江南地”的秀美小城——宁国,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,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充满了矛盾。
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边陲,素有“皖东南门户”之称。本次规划涵盖了流经城区的四条河流,河道全长24.4公里,总用地面积1447.6公顷。宁国地处两山余脉之间,规划范围内的河流分别从黄山与天目山流向城区,并在城区形成“七山嵌城、四津绕郭”的山水格局。
项目认知:
城市河流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界面。而对于宁国这样一个山水小城,河流的地位尤其重要。城市因河而起,百姓伴河而居,飞鸟依河而栖,元竹临河而生。可以说,河流是城市的灵魂,河流兴则城兴,河流衰则城衰。因此,本项目的核心矛盾也清晰显露,那就是宁国的河流正在全面衰落。而这不只是宁国的困境,更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代表性缩影。
规划思路:
规划以“河流的复兴”为出发点,通过抓住核心矛盾,针对性提出五大策略,即:保证水利安全、强化生态保护、深挖文化名片、创造城市活力、衔接全域旅游。并依此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设计,形成一套宁国河流复兴的规划体系,兼顾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,将宁国营造为生态宜居型城市。
1.保证水利安全:防洪是山区河道的根本问题,洪水涨落快、历时短、破坏力强。因此,现状河道都是遵循传统的快速过洪思路来建设的,导致城区内的河岸堤墙高筑。而这种方式会给下游城市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,以致位于下游的宣城等地近年来水患频发。本规划从流域角度转变防洪思路,借助滨水绿地构建阶梯式滞蓄区,为河道增加调蓄能力。通过构筑“弹性河道”的设计模式来重塑河岸格局,更多采用路堤结合的方式扩大过洪断面。并利用滨河可淹没区的生态弹性来组织空间设计,既满足人的使用、动物的栖息,也辅助滞蓄洪水,是“会呼吸有弹性”的滨河绿地。
2.强化生态保护:在识别生态格局的基础上,本规划找出宁国生态保护最重要的三个方面,即湿地、林地、鸟类栖息地。湿地保护基于科学筛选识别潜在湿地,通过梳理地形营造湿地环境与栖息地。并针对不同湿地条件,设置生态堰改善水环境,设置净水湿地处理内河外排水体。林地保护基于宁国特有的竹林特征,划定两级保护体系,对后续开发形成地域性控制导则。鸟类保护通过结合湿地与林地栖息地,划定保护控制区,确保河流生态廊道的连续安全。最终,与基本农田的保护范围相结合,形成宁国的生态保护红线,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。
3.深挖文化名片:本规划提炼出宁国的四大核心文化资源:河沥溪老街的商旅文化、元竹文化、本地的儒释道文化、自然山水文化。在河沥溪文化的打造上,本规划与古镇保护规划相结合,恢复古码头体系,打通水上游线,激活水岸的活力。在元竹文化上,借助水阳江边的绝美竹林,打造元竹文化园与竹千里画廊风景带,提供丰富的竹文化体验,拓展元竹旅游、元竹产品、元竹餐饮、元竹体验等。在儒释道文化方面,挖掘状元宰相吴潜、大惠禅师宗杲、道教真人葛洪等历史人物,打造多元文化节点。同时,结合滨水绿地的规划,提出宁国十二景的规划设想,将山水与文化结合起来。
4.创造城市活力:滨河绿地是天然的城市活力空间,规划首先补足绿地功能,增加五类特色开放空间,实现总量翻倍。并建立城市观景与眺望系统,得到五个最佳观景界面,突显不同景观特质。同时与城市设计相互协调,梳理城市规划中的九条控制视廊,构建城市地标系统。在夜景照明方面,明确了“南幽北柔中段明”的总体风格布局,实现功能与特色的双重激活。
5.衔接全域旅游:本规划是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开展的,而宁国是处于“皖南川藏线”这个全域旅游热点上的重要一环,城市建设亟需与旅游产业衔接。规划分析旅游市场与客源地,判断竞合关系,定位宁国为面向长三角的皖南旅游集散地,为皖南旅游发展打开新的突破口。为了改变宁国“旅游过境地”的现状,规划通过深挖宁国的文化和资源,利用滨河空间落位六个旅游项目,提供商旅会议服务、自然文化观光等多样旅游产品,留住过境游客,形成区域旅游目的地与集散中心。
空间布置:
本规划在充分认知场地特征的基础上,合理划分用地功能与主题,形成“两湾八区十二景”的景观空间结构,并打造六大重点项目,助力城市旅游与产业发展。
创新与特色:
本规划准确把握住现状问题与市场机遇,很快形成规划影响,推动了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。首先,本规划直接推动了防洪规划的堤线修改,修改后生态驳岸长度占比超过70%,此举将大大提升生态环境品质,并有助于下游城市的防洪应对。其次,在本规划引导下,正在建设的硬质驳岸均被替换为生态驳岸,保住了河岸滩涂的自然肌理,为涉水鸟类留住了栖息地,也拉近了市民与河流的亲密关系。同时,本规划还间接推动了城市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。规划中的六大重点项目成功吸引旅游市场对宁国的关注,已有多家社会资本介入,拉动城市投资与建设。
本规划是一次系统性的河流规划实践,展示了宁国文化特色,满足市民休闲康体活动,融合城市旅游发展需求,并以海绵城市技术,改善河道自然调蓄雨洪能力,提供生物栖息环境,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水活力文化绿廊。将宁国市的“四江八岸”营造为对话自然、对话人文、对话历史、对话未来的城市画卷,实现城市河流的复兴,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。